有张特别少见的老照片,是70年代拍的。照片里,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,都穿着那时候流行的六五式军装,戴着军帽,半蹲着在地上。
右边站着个皮肤雪白的女孩,眉毛又黑又浓,大眼睛忽闪忽闪的,梳着两条粗粗的麻花辫,特别清秀,她眼神清澈,正看着镜头。她旁边站着一个年轻小伙,同样长着浓眉大眼,五官立体帅气。这两个人,模样气质都很出众,他们就是林彪的一对儿女,26岁的林豆豆和25岁的林立果。
这俩人模样都长得特别周正,用现在大家的眼光来看,那也是妥妥的美女和帅哥,只不过他们姐弟俩脸上的表情挺让人琢磨不透。
照片里的林立果,脸上没啥表情,一双眼睛眼白多,直愣愣地盯着镜头。在面相学上,这种眼睛常被叫做“蛇眼”,不是啥吉相。据说长着这种眼睛的人,一般话不多,性格冷硬,自我中心,是那种暗地里使坏的角色,爱掌控别人,满心都是野心。
说实话,跟姐姐林豆豆比起来,照片里的林立果看起来更加沉闷、难以靠近,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瘆得慌。
历来大家对这家伙的看法都是不好的。空军里的战斗模范鲁珉,他以前管过林立果,两人一块工作过一段时间,虽说不是很久,但也让鲁珉对林立果有了挺深的印象。等鲁珉老了,他才终于讲了些关于这个干部子弟的不为人知的事儿。
【蔑视父亲林彪:林彪早就过时了】
林立果是林帅唯一的儿子,你看他,很明显就能瞅出林彪年轻时候的那股子味儿,特别是那张脸和那种冷淡的表情,简直就是林彪以前的翻版。
林彪显然也是这么想,所以林立果从小就特别受他爸的疼爱。看他那小名“老虎”就知道了,林彪多看重这个儿子啊——“虎”这个字,不就比“彪”少了三撇嘛。
入伍之后,林立果的工作之路走得非常顺畅。
1969年,林立果在当兵才短短两年后,就火箭般升为了空军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,同时还兼顾着作战部副部长的职位。
那时候的林立果才23岁,年纪轻轻就已经爬到了很高的职位,手里握着不小的权力。
副部长的直接领导那就是部长啦,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空军特等功臣、一级战斗英雄鲁珉,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空军六位特等功臣里的一个。
林立果话不多,刚到作战部上任时,自我介绍就两句话:“我是个新来的,在空军里还是个新手,来这儿就是为了跟大家多学习学习。”
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。
鲁珉这人,性格直来直去,到了晚年聊起林立果来也是有啥说啥。他说起头一回见林立果那会儿,心里其实没啥特别感受,就是一瞅见林立果,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老爹林彪,毕竟老爹的名声可比儿子响亮多了。
鲁珉开口就说:“初见林立果,我就觉得他身份不一般,毕竟是林彪的儿子,属于那种高层干部的后代......”
鲁珉心里明白,林彪对待他的两个孩子,虽说都不错,但态度上还是有所不同。对闺女林豆豆,那是真的疼爱;对儿子呢,则是从多个方面下功夫,一心想要栽培提拔他。
老爸有心栽培,儿子也挺有上进心,跟林立果打交道的过程中,鲁珉慢慢摸清了他的志向、为人、脾气这些方面。
他觉得,林立果绝对是个有野心的人,特别在意打造自己的形象,想要把自己的影响力搞大。但他又特别自负,觉得自己年轻有为,部队里那些老一辈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,觉得他们都是老顽固,跟不上时代。
在部队里头,有个老军事家特别受大家敬重,就像和林彪一辈的刘亚楼,大家伙儿都尊称他为“刘司令”。可林立果呢,偏偏不按套路出牌,直接就叫他“刘亚楼”。
那时候,鲁珉心里琢磨着:“这小子年纪轻轻的,倒是挺嚣张。”
后来有回遇到林豆豆,跟她聊了聊,鲁珉这才搞清楚,原来那些“老东西”里头,竟然还有他老爹林彪呢。
林豆豆心里清楚她弟弟的秉性,她跟鲁珉说,林立果连自己老爸林彪都不太瞧得上,觉得林彪已经过时了,不中用。他们看中的,其实就是林彪这块招牌而已。
骄傲自大,话少又冷淡,林立果这家伙比同龄人想法更新潮,眼界也更宽,但说话半真半假,心思重得让人猜不透。在我们头儿鲁珉看来,这就是最真实的林立果。
人的基本性格,说白了,就是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教育熏陶出来的。林立果的那些性格特征,肯定也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
【给林彪选搭档难倒毛泽东】
这人性格内向,喜欢啃书本,能静下心来琢磨事儿,总爱把问题往细了琢磨。他心里有谱,自己的观点一套一套的,还能说得头头是道。他擅长暗中观察政治动向,城府深,情绪藏得严严实实的,不轻易让人看出端倪。
这段话表面上看是在给林立果盖棺定论,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。
朱德的儿子朱和平在自己的书里,讲到了朱德对林彪的一些看法和评价。这些都是朱和平根据家族的记忆整理出来的。
从上面这些情况咱们能看出,林立果不光是长相上随了他爸林彪,他俩在性格上也特别有相似之处。
林彪在军事上的指挥能力那是没话说的,战争时期他作为顶尖军事家的形象,大家都印象深刻。不过呢,林彪的性格里还有一些大家不常提到的地方。
看了不少讲林彪的书,还有他身边人的亲口讲述,说到林彪这个人的性格,大家常常提到这么几个词:独来独往、沉默寡言、心思重。
林彪的这些性格特点相当突出,特别是在他人生最后那二十多年,更是显露无遗。
其实林彪后来能有那么高的地位和权力,跟他这种性格没啥大联系。在他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那会儿,就已经是这样的性格了。
那时候,林彪已经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了。他打仗真是一把好手,作战时既灵活又多变,相当有本事,是个很难得的军事奇才。毛泽东对他特别看重。
这个人吧,各方面都挺出色,但有一点让毛泽东挺伤脑筋,那就是他的脾气相当奇葩。
林彪这人吧,平时话不多,看着挺内向的,但他的性子可倔了。他喜欢一个人待着,不太爱和旁人打交道。就算碰上关乎大局的重要事儿,他也是只顾着自己的想法,觉得自己了不起,不把别人放眼里。
在部队里头,能心平气和的人真没几个,要是再碰上林彪那样,闷声不响就能让你心里窝火的家伙,什么和睦相处、融洽氛围,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,想都别想。
当他是你上司时,你就算批评他,他也根本不会理你,还是按自己的那一套来。
他这人吧,一辈子都听不得批评,一说他不好,立马就蔫了。
从来都不听别人的批评,自己更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问题。
上面那两句关于林彪的看法,是周恩来和聂荣臻说的,从这里能看出,林彪这人挺自大,争强好胜,特别在乎脸面。
说起对下属的态度,林彪是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,他看不惯手下和搭档犯错。要是跟他搭档工作,那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得过硬,一般人还真吃不消这种压力。
因此,不管是上司还是下属,几乎都没法和林彪处好关系,林彪也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,完全不当回事。
但在干活的时候,特别是上战场打仗,没有一个人能单打独斗,再牛的人也得找个帮手,林彪也不例外。不过,想成为林彪的帮手可没那么容易,要是能力或者性格跟不上,早晚会被林彪给排挤走。
那时候,毛主席可真是伤透了脑筋。他一辈子都擅长谋划大事,但在给林彪找个合适的搭档这事儿上,却卡了壳。他左思右想,就是想不出一个能和林彪长期一起工作,还能处得来的人。
首先,这搭档脾气得好,不然两个火药桶一碰,那场面可就控制不住了。再者,他得有原则,还得灵活变通,不能碰到林彪那样的压力,就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、躲躲闪闪,光顾着自己避险,最后把事情给搞砸了。
最后,毛泽东挑中了罗荣恒来和林彪搭班子,因为他符合那俩要求。罗荣恒不仅领导指挥有一套,政治工作上也是老手了,性格还好,待人接物都挺在行。
荣恒同志这人实在,而且原则性特别强,他总能为大局着想。对自己要求严格,对别人却很宽容,做政治思想工作就得要这种类型的干部。
毛泽东这样评价罗荣恒,其实就是说,要给林彪当搭档,就得找这样的干部。
当初那个决定一公布,好多人都替罗荣恒心里打鼓,都抱着等等看的心态,生怕罗荣恒也会像之前几位跟林彪共事过的党代表那样遭遇不测。可实际情况证明,让罗荣恒和林彪搭档,是毛泽东在用人上的一大妙招。
一开始,毛主席心里也有点儿打鼓,所以他一直都在盯着罗林和另一位同志的工作配合咋样。
罗荣恒在工作上的出色表现和取得的显著成就,就连向来要求严苛的林彪也找不到半点毛病可以挑剔。
了解了这个情况,毛主席心里乐开了花,他跟旁边的人说:“你看罗荣恒在四军时,跟林彪不是处得挺融洽的嘛!”
【林彪的人情味儿】
很多人觉得林彪这人挺神秘,主要是因为他话不多,很少和人当面打交道。
林彪的那些来自不同背景的老下属,对他都有一个相同的看法:林彪这人,爱安静,不爱动弹,性格冷清,一点也不闹腾。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谜一样,高高在上,让人难以捉摸。
但这种淡然并不等同于林彪缺乏人情关怀。
给林彪当过内勤警卫的人心里都清楚,刚上岗头一天,林办的大秘书准会递给你本小本子,里头列着“十大禁令”。新来的警卫员都得认真看,把这十条禁令牢记在心,倒背如流。
那些读过并且记下这本小本子内容的人,很多人到现在都还能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。
这“十不准”规矩如下:不能瞅的一眼都不瞅,不能讲的打死都不说,不能听的塞住耳朵不听,不能吃的坚决不沾,不能拿的碰都不碰,不能用的放一边不用,不能写的动都不动笔,在首长家干活的事儿得保密,亲朋好友想到首长办公室来?没门儿!还有,别随便溜出去玩儿。
在林彪的办公室里,所有人都得老老实实照着这十条规矩来。
大家都知道,林彪在工作和私底下都特别讲究规矩,不光是对自己高标准,对手下人也是这样。他这人眼光挑剔,所以定出那十项规矩,大家伙儿一点都不觉得意外。
但说实话,那个“十不”规定,其实并不是林彪自己下的命令。
1962年4月有件事情,导致了“十不”规矩的出现。
那时候,国家正碰上连续三年的艰苦日子,全国粮食和其他物资都特别紧缺。从上面的领导到下面的地方,都在大声呼吁大家要“严格节省”。
领导们得打头阵,学会“精打细算”地过日子,紧着点儿花。就连毛主席,虽然他平时特别喜欢吃红烧肉,但也让厨房别再给他做了。
林彪家也一样,餐桌上尽是些清淡没味的菜,都好几个月没沾过荤腥了。
最后,还是家里厨房里那位掌大勺的老师傅,费了好大劲才搞来一只肥美的大母鸡,煮了锅汤,想给身体不太好的林彪好好滋补一下。
鸡汤炖得香喷喷的,大厨喊了个内勤士兵,让他把汤送到林彪那儿去。
端着鸡汤走的时候,那香味直往鼻子里飘,满满一盆泛着油光的鸡肉看得人直流口水。这警卫已经好几个月没沾过肉星子了,最后实在忍不住,心想就吃一点,过过瘾。
结果一不留神,就吃上瘾了,吃了一块还想再来一块。我就这么边走边啃,走着走着,眼看就要到林彪住的地方了,警卫这才猛地意识到,低头一看,碗里的肉已经所剩无几,就剩下一堆鸡骨头了。
警卫吓得魂飞魄散,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。他匆匆把汤送到林彪的住处,然后转身奔回警卫室。一到那儿,他就瘫倒在桌子上,哇哇大哭起来,心里想着这下可彻底完蛋了。
林彪回来瞅见桌上那碗鸡汤,心里头直犯嘀咕,就随口跟秘书打趣道:“这鸡汤咋光剩汤不见肉了呢?”
秘书赶紧跑去厨房找大厨对质,大厨也是一脸懵,说他送过去的时候,那碗里装得满满当当的全都是鸡肉。
最后经过一番调查,事情的线索渐渐指向了那位警卫。
警卫走到林彪家,一下子跪在地上,边哭边向林彪认错道歉。
别人都说,林彪的性格冷得跟冰块似的,不咋近人情。所以这次,就连警卫员自己心里也直打鼓,琢磨着这回林彪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,吓得腿都软了,不知道该咋办才好。
但没想到的是,林彪自己也已经好几个月没吃上一口肉了,这次好不容易有机会尝尝鲜,结果却被手下抢先了一步。不过,林彪并没因此火冒三丈,甚至一点生气的样子都看不出来。
他挥了挥手,示意警卫站起来,然后满不在乎地说:“吃了就吃了吧,你吃了会变成排泄物,我吃了也一样会变成排泄物。”
说白了就是一道菜嘛,不管谁吃了都一样,他压根儿就没往心里去。
这些话听起来虽然有点不文雅,但带着点玩笑成分,一下子就让现场原本紧绷的气氛缓解了不少。
尽管林彪本人对此事表示了宽容,可卫士长李文甫还是得按规定办事,不能轻易放过违规的下属。所以,他当天就狠狠地训了那名警卫一顿,还让他好好写了一份检讨书,反省自己的错误。
第二天,林彪办公室很快就弄出了一个“十大禁令”,让每个工作人员都得牢记在心,确保这种事情不会再发生。
林彪这人吧,性格挺复杂,好多面呢。他平时看着挺冷,不爱搭理人,但有时候也挺能逗乐,挺洒脱的。他的本事主要在军事上,这方面他特别自信。他话不多,但做起事来那叫一个利索。很多天才都这样,不太合群,个性强得很。
有人觉得他心眼儿多,城府深,但说实话,他那单纯的样子,在政坛上肯定混不开,更别说当个大将军威风凛凛了,这事儿从古至今都一样。也有人说他冷血,不通人情,可工作中的林彪,私下里还是挺有人情味的,性格特别,而且反差挺大。他这人挺复杂,不管你怎么看他,只从一个角度说都不全面。
张晖讲述林彪鲜为人知的一面:记仇与报复心态在一篇发表于2016年第二期《党史博览》的文章中,张晖深入探讨了林彪性格中较为隐蔽的特点——记恨与强烈的报复心。文章指出,林彪并非人们印象中那样简单,他内心深处藏着对他人过错的深刻记忆,以及由此产生的报复冲动。这种性格特质在他的一生中多次显现,对周围的人和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张晖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深入的分析,揭示了林彪在面对不满或冲突时,往往会将怨恨埋藏在心底,并在合适的时机寻求报复。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关系,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的政治决策。总的来说,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,来理解林彪这位历史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特征。通过张晖的讲述,我们得以窥见林彪记仇与报复心态的冰山一角,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。
鲁珉聊起了林立果这个人。
刘甫江和刘期贵两人合作揭示了林彪办公室的特别规定,叫做“十不”准则。这篇文章发表在2017年第二期的《党政视野》杂志上,占据79到80页的位置。他们提到的“十不”规定,是对林彪办公室内行为准则的一个总结。这些规定详细列出了在林彪办公室中不允许做的十件事情,以此来确保办公室内的秩序和规矩。这些准则的设立,反映了当时对于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,以及对于领导办公室的特殊管理。通过这篇文章,读者可以了解到林彪办公室的一些内部管理制度,以及这些制度背后的深层含义。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窗口,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。
正好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配资炒股网股票-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