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特别相信人气。这儿除了SMART(深圳医学科学院)和深圳湾实验室,中山大学(深圳校区)、深圳理工大学、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发展势头也都很好。你不觉得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吗?”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、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近日在接受《人民日报》采访时说的话。她说的“这儿”,指的是深圳医学科学院所在的光明区,同样也指的是深圳。
正如颜宁所说,科研需要“集聚效应”,硬实力提供支撑,软实力形成合力,才能产出硕果。近年来,深圳以重大平台为引擎、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、全链条产业生态为支撑,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,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、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。
建平台,聚资源
牵住科技创新“牛鼻子”
4月25日,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迎来两大机构揭牌——河套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、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(深圳)。前者由清华大学牵头,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突破;后者由北京大学牵头,致力于推动全球前沿技术产业化。两个重大创新平台同日落地,意味着国内两大顶尖名校都对深圳的科技创新环境十分看好,也标志着深圳打造全球重要创新策源地再上台阶。
近年来,深圳牢牢牵住科技创新“牛鼻子”,着力提升基础研究策源能力。就以河套为例,在一块不到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集聚了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顶级研究中心,成为大湾区“创新密度”最高的地区之一。目前,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已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,集聚科技企业440余家,1.5万余名科研人员,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,朝着世界级科研枢纽稳步迈进。
以河套为代表的重大创新合作平台,正在不断集聚创新要素、释放新动能。目前,深圳建成鹏城实验室、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、4家广东省实验室和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深圳综合平台,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超4000家。
添装置,引人才
高校成科研重要策源地
3月25日,央视《新闻联播》提到:“在粤港澳大湾区,由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的‘深圳自由电子激光’大科学装置正加快建设,这一大国重器建成后,将极大助力物质科学领域的原始创新,并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、汇聚全球顶尖人才提供重要平台。”除了该装置外,南科大在深圳还牵头建设了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,旨在将“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减半、研发成本减半”,加速新材料的研发和工程化应用,为我国材料科学领域实现跨越式赶超提供重要技术支撑。
近年来,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在深圳崛起,为城市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原动力。南科大牵头建设的大科学装置,就是最好的例证。全市高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690余个,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5个;拥有各类国家级人才1334名,全职院士140名,较五年前翻一番。据统计,2024年有920名深圳学者入选“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”榜单,207人入选全球“高被引科学家”名单,其中大部分都集中在高校。
吸引人才的同时,更要培养人才。高校是教育、科技、人才的集中交汇点,对推进“三位一体”协同融合发展至关重要。今年,深圳大学新增一个“院士班”招生——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领衔并担任首届班主任的建筑学(数智设计创新班)。此外,毛军发院士领衔的人工智能(IEEE荣誉班),丁文华院士领衔的电子信息工程(文华班),谢和平、郑泉水两位院士领衔的土木工程(数学力学创新班),陈湘生院士领衔的土木工程(国际工程创新班)继续招生。
院士亲自“下场”培养本科生,这体现了深圳高校顶尖人才的“储备量”已非常丰富,更通过“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”,为深圳的“人才蓄水池”注入后备力量。
既“出题”,也“解题”
企业当科技创新主角
一直以来,深圳有个“6个90%”创新密码被广为称道,即90%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、90%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、90%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、90%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、90%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、90%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。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,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.61亿元、增长18.9%,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,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.46%。其中,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.3%。深圳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主角,努力打造龙头企业顶天立地,中小企业铺天盖地,创新企业开天辟地的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。
2024年,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.5万家,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,密度居全国第一。2024年,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296家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,总数分别达到1025家和95家,增量均居全国第一、总数均居全国第二。深圳也正致力于建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既充分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,又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微企业、初创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;鼓励中小微企业自由探索、自主申报,承担研发攻关项目;推动各类公共、半公共创新平台、创新载体、科技基础设施、科研仪器设备向中小微企业、初创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青年创业者开放共享。
而企业的创新活力,也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相得益彰。近年来,深圳着力建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,积极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,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,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相互成就、彼此赋能。目前,深圳开设了96个校企订单班,每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近万人,切实让学生在产业“真需求”“真问题”中培养掌握“真本领”“真功夫”。深圳的目标是到2028年,高校和龙头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型、“小而精”学院达到10个,校企合作订单班数量翻一番,联合培养学生达到2万人,为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“源头活水”。
正好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配资炒股网股票-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