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说打仗时亲兄弟最齐心,上阵时父子兵最默契,按理说父子或兄弟里出几个将军应该挺容易,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。要说父子俩都是名将的情况,还算能数出几个,比如蒙武和王翦他们家、周勃和陆逊他们家,还有李晟他们家等等,都挺有名的。不过呢,要是说亲兄弟俩都是名将,那就少多了。
说到原因,其实有很多方面,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环境条件不允许。
龙生龙,凤生凤,如果老爸是军事大腕儿,孩子虽然能学到不少厉害的军事本事,但富贵人家容易出败家子,温室里难长成大树,这就是为什么父子俩都是名将的情况不多。说到兄弟俩都是名将,那就更难了,除了上面那原因,还得看统治者的脸色。父子俩隔了一辈,带兵可以是一路人马,但兄弟俩就不一样了,俩人都当名将,都拿兵权,皇帝可就得失眠了。所以,他们老爸通常会让他们走不一样的路。
今天咱们就来数一数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兄弟将军:
【一、吴阶、吴璘兄弟】
在很多人眼里,吴阶算是真正的中兴四将之一,只有岳飞比他更厉害些。
中兴十三大战功里,张俊在柘皋的那一仗算一个,韩世忠在大仪镇的战功也算一个,而吴玠呢,他在杀金坪和和尚原两地都打了胜仗,所以占了两份。要说起打金兵的战功,吴玠在南宋那些抗金大将里,肯定能排在前两名。
吴玠是南宋第一个打败金兵的大将,在岳飞出名之前,他是女真军队最害怕的对手。
1128年,金兵攻打关陕地区,吴玠接到命令去占领青溪岭,打败金军后又赶紧追了三十里路,一下子就拿回了华州,这让金兵开始害怕起来。这事儿发生在韩世忠黄天荡大战前两年。
1130年,完颜娄室大军压境到潼关前,吴玠则在彭原店牢牢把守。金兵死了伤了很多人,但还是没能打赢。压力太大,连身经百战的金国名将完颜撒离喝都撑不住了,崩溃得大哭起来,因此被人叫做“啼哭郎君”。
吴璘比哥哥吴玠小了九岁,从小就跟着哥哥一起打仗。一开始是打西夏人,后来改打金兵了。富平之战他们打了败仗后,吴玠和吴璘两兄弟就轮流守住和尚原、饶凤关、仙人关这些地方,很多次都用很少的兵力打败了金军大队人马,为保护关陕地区和四川立下了大功。
就像和尚原那场战斗,吴玠两兄弟周围没有援军,手里只有几千个士兵。但他们很聪明,想办法切断了金军的粮草供应,然后趁着夜色偷偷攻击,一连打下了金军十多个营地。金兀术不小心被箭射中,慌乱中他割掉胡子,扔掉战袍逃跑,狼狈极了,最后好不容易找了个梯子爬上去,剃掉剩下的胡子才逃回去。
比如说仙人关那场大胜仗,1134年的时候,完颜宗弼带着好多兵马,沿着秦岭一路往东打,想要攻打仙人关。吴璘接到他哥哥的命令,立刻从和尚原连夜赶去帮忙,经过七天七夜的转战,终于和吴玠碰头了。他们俩一起打了好几天,金军打不过,逃跑的时候又被吴玠在河池设下的埋伏给打了,损失惨重。
可以说,吴玠打的三场最有名战役里,都有他弟弟参与,但只要吴玠在场,吴璘就只能当个帮手,连升官都靠的是哥哥的功劳。
直到1139年,47岁的吴玠不幸早逝后,吴璘才正式站了出来,挑起了大梁。
吴玠走了之后,吴璘接过了哥哥的担子,当上了统帅,继续扛起打金兵、保国土的重任。他不仅多次把金兵打退,还想出了个“迭阵法”,专门对付金兵的骑兵,这个阵法让步兵能陷住骑兵。
吴玠两兄弟在川陕地区跟金军打了快20年的仗,他们成功拖住了金军的大部分兵力,让金军没法专心往南打,还挡住了金军进入四川的路,保护了南宋不受侧边的攻击。
除了用武力震慑敌人,吴玠两兄弟还在川蜀地区搞起了农耕,修建水利设施,推动农业发展,实现了自己养活自己,这样一来,就给宋朝朝廷少了不少麻烦。
由于两兄弟都是出名的将领,并且一个接一个地担任职务,尽管他们都对宋朝廷忠心耿耿,但实际上,吴家在川蜀的影响力已经跟一个藩镇差不多了。
【二、曾国藩、曾国荃兄弟】
曾国藩,是近代第一个睁开眼瞧世界的人,晚清时的大功臣,梁启超还夸他是“半个圣人”。在《清史》里,他被赞誉为“自中兴以来,独一无二的人物”。
曾国藩不光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,他还是个很棒的战略家和军事头头。他的《统筹全局析》这本书,从大战术的角度讲了怎么对付太平天国,定下了“先拿下武汉,攻打九江,争夺安庆,最后攻破天京”的四步走计划。他用儒家的思想来训练湘军,让湘军变成了一支有信念的队伍。他还写了首《爱民歌》,让湘军的名气大涨,《三大纪律、八项注意》就是根据这个来的。
但是,他在打仗的策略上不太行,跟石达开在鄱阳湖那一仗,三万湘军被一万太平军打得节节败退,他为此觉得特别丢脸,甚至想不开要跳水自尽。事后他还自己调侃说:“我擅长的是练兵,不是指挥打仗。”
九弟曾国荃,比他小了十三岁,却是个勇往直前的猛将,大家都叫他“九帅”。他带的吉字营士兵个个勇猛,从江西一路打到天京,特别是在安庆和雨花台两场大战里,把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打得抱头鼠窜。
1864年7月,曾国荃带着吉字营打进了天京,立下了消灭太平天国的头等大功。后来,吉字营里还出现了像李臣典、萧孚泗、朱洪章这样一些人,他们虽然不识字,但个个勇猛无比,十分凶狠。
因为这两位都是出色的将领,配合又默契,曾国藩担心朝廷会对他们有所猜忌。所以,打败太平军后,他就主动解散了湘军。捻军被平定后,他又主动要求回京城办洋务,还削弱自己的力量,让性格倔强的弟弟曾国荃辞官回家养病。
【三、慕容恪、慕容垂兄弟】
这俩兄弟真的是能打又有名,在南北朝时都被叫做“战神”。
慕容恪是前燕太祖慕容皝的第四个儿子,被认为是十六国里最厉害的大将,一辈子打仗从没输过。
338年,年仅十五岁的慕容恪头一回上战场,就带着三千骑兵把石虎打得落花流水,杀了对方三万多士兵。没多久,他又在密云设下埋伏,把后赵的大将麻秋打得惨败,麻秋那边死了大半的人,他自己也只能弃马逃跑。
341年,慕容恪多次打败高句丽军队,让他们再也不敢踏进燕国的地盘;到了344年,他又攻下了紫蒙川,平定了宇文部;345年,慕容恪再次攻打高句丽,占领了南苏;346年,他又攻占了扶余,抓回了国王玄和五万多人;352年,慕容恪用连环马战术大败冉魏军,活捉了冉闵;354年,他攻下了安国,356年又攻下广固,平定了段龛的叛乱。
365年时,慕容垂一起来攻打洛阳,抓住了扬武将军沈劲,多亏了秦王符坚亲自跑到陕城去防守,这才挡住了前燕的攻势。
慕容恪在前燕掌管军队和国家大事的时候,前燕打的所有仗都赢了。他在366年去世时,前燕已经占据了幽州、冀州、并州和平州这四个地方,人口达到了千万,是北方最厉害的国家,没人能比得上。
他的五弟慕容垂同样十分出色。
慕容垂除了枋头之战打败桓温,还快速突袭赢了敕勒,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吓退了桓冲,诱使刘牢之深入后消灭了他,还巧妙利用浮船渡过黄河击败了翟钊。总之,他从13岁就开始打仗,一直到71岁才退役,只有在参合陂一战时,因为年老加上悲伤主动撤军,除此之外,他从没打过败仗。
由于兄弟俩太过出色,不光让大哥慕容皝起了疑心,就连自己的侄子慕容暐也逼得慕容垂不得不逃离,去了前秦。
慕容恪走了,慕容垂也跑了,两位大将都不在了,后来潞川一战,前燕就垮了!
【四、夏侯渊、夏侯惇兄弟】
他们俩都是曹操的堂弟,而且都在曹魏的八虎骑之中。
夏侯惇是曹操起兵时最早跟随他的大将之一,他多次帮曹操守护大本营。他带领军民截断太寿河,建起水塘来灌溉农田,立下大功,后来当上了大将军,被封为高安乡侯。
说到资历和地位,夏侯惇在八虎骑里绝对是老大。不过,他早年不幸被箭射中,变成了独眼将军,之后就常常担任大军的后卫,主要是稳住整个军队的阵脚。
而他的堂哥夏侯渊呢,跟他这个更像是挂名总指挥的不一样,在八虎骑里面,他的口碑最好,被人称赞为“虎步关右”。
夏侯渊最让人记住的一仗,就是带兵打败了关陇一带的韩遂残兵,还有羌族和氐族的部落。他好多年来,不是当征西将军,就是代理这个职位,和征南将军曹仁两个人,各自带领一支队伍,就像是曹营里的两大高手。就连徐晃、张郃这些勇猛的大将,打仗时也常常归他指挥。
夏侯渊最得意的事儿,就是在建安十九年把西凉的大将马超给逼退了。据《魏书》说,夏侯渊带兵打仗特别快,总是让敌人措手不及。可惜啊,最后在定军山那一仗,他被黄忠给一刀斩了。
【五、蒙恬、蒙毅兄弟】
蒙恬和蒙毅两兄弟都是蒙武的孩子,他们很受秦始皇的信赖。
蒙恬在攻打齐国时大展身手,一下子就出了名,之后秦始皇就让他当了内史。秦国把六国都灭了以后,蒙恬带着三十万大军去攻打北方的匈奴,把匈奴赶跑了七百多里地,让他们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,士兵们也不敢拉弓报仇了。他不仅收复了河套地区,还造了万里长城,大家都称他为“华夏第一勇士”。为了让自己的大儿子扶苏锻炼治国本领,秦始皇特意安排他到蒙恬那里去学习。
蒙恬特别能打仗,要是比力气和打仗的功劳,蒙毅是比不过蒙恬的。不过,他和哥哥一样,也是在军队里长大的,从小就学兵法,跟着父辈祖辈到处打仗。只是后来他脑筋转得快,选择不当兵而去从政了,所以在打仗方面没那么出名。
但是,他在政治方面表现得非常优秀。蒙毅是秦始皇最倚重的大臣,比李斯还要受信任。历史记载,秦始皇“跟蒙毅很亲近,让他做了上卿,外出时一同乘车,回宫后就在身边侍奉。蒙恬负责处理外事,而蒙毅常常为他出谋划策,为人忠诚守信,所以即便是各位将领和丞相,也不敢和他争地位。”由此可见蒙毅的地位有多高。
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时,蒙毅也跟着他。但在沙丘之变发生前,秦始皇让蒙毅回去会稽祭拜山川,结果赵高和李斯的坏主意就成功了。要是蒙毅当时在场,沙丘之变也就不会发生了。
【六、种朴、种师道、种师中兄弟】
种朴是种谔的儿子,种谔是“西北三种”里头的大哥,也是最有名的那位。他以前用计谋让西夏的将领嵬名山投降,还得到了他手下的一万兵马;在无定川那一仗,他又把八万西夏援军打得大败。
种朴也是位战功满满的将领,他最出名的一仗就是指挥平夏城之战,那次是北宋打败西夏最扬眉吐气的一次。后来,他在和吐蕃的交战中不幸牺牲。
种师道和种师中是种谔的俩侄子,他俩都是北宋晚期有名的将领,特别有头脑。因为在对抗西夏和金国的战斗中表现出色,被人们尊敬地称为“老种将军”和“小种将军”。
金兵打来时,这兄弟俩成了北宋的顶梁柱。靖康元年,金兵一路往南,种师道接到命令,做了京畿河北的指挥官,除了李纲,他就是保卫京城的大功臣。他去世后,被追封为开府仪同三司,谥号忠宪。
种师中从小在军队里长大,长期在西北边疆守卫。金兵打来时,他带兵进京救驾,后来又接到命令去救太原,结果被敌人重重包围,奋勇战斗直到牺牲。后来他被追封为少师,谥号为庄愍。
种家将历经三代人,几乎伴随了整个北宋时期,出了很多名将,门下弟子和老朋友数不胜数。北宋后期有名的将领里,差不多有一半都是种家的人。在北宋军队里,他们的影响力仅次于折家将。
【七、班固、班超兄弟】
班超的事迹大家都知道,他简直是历史上的大英雄。他只带着36人就灭掉了两个国家,在西域闯荡了31年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总共打败并收服了55个国家,最后做到了西域都护的高位,还被封为定远侯,人们都叫他“班定远”。
他哥哥班固也很有成就,只不过主要是在写书和记录历史这些文学、史学领域上。
班固是班彪的大儿子,他接过了老爸没完成的心愿,动手写汉朝的历史。而且,他的想法比老爸还宏伟,不光是要接着写,还想改掉司马迁书里的错误,自个儿写一本完整的西汉历史书。
永平五年的时候,班固正一门心思地编写《汉书》,结果有人举报他“偷偷写国家的历史”,害得他被抓进了牢里。还好班超骑上快马,火速赶到京城向皇帝求情,这才让班固逃过了坐牢的厄运。
班固花了二十多年时间,费尽心思写成了这部大作。书写完后,一下子引起了很大的反响,后来被人们称赞为“前四史”中的一部。
汉和帝刚上位那会儿,窦宪这个外戚掌握了大权。因为班固和窦宪走得近,所以被提拔了。他跟着窦宪去打匈奴,在军队里做了“中护军”这个重要官职。窦宪把匈奴打得大败,还在燕然山上刻碑纪念胜利,那碑上的文字就是班固写的。可后来窦宪倒了霉自杀了,班固也被卷了进去,再加上仇家使坏,他又一次被抓进了牢里。这回,他的哥哥班超在西域那边,远水解不了近渴,救不了他,班固最后就被折磨死了。
虽说班固不算是个出名的将领,但他在军事上的贡献被小看了。他立下的燕然山刻石大功,能和霍去病封狼居胥相比。窦宪自己军事本事不强,军队里也没啥厉害将领,而班固担任的“中护军”,就像是窦宪的军事大管家,既管着中间的部队,还负责挑武官、盯着其他将领。不得不承认,班固在那时的汉军里,作用可不小。
【八、曹仁、曹洪兄弟】
在曹家的亲戚里,要说谁的功劳大、带兵打仗厉害,那曹仁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。
曹仁一辈子最让人称道的故事,就是跟吴国和蜀国的两位顶尖大将周瑜、关羽对战,特别是江陵那一仗,更是显示了他的勇猛无比。那时候,魏国的牛金将军被吴军重重围住,眼看就要没命了。曹仁见状,立刻叫人备好马准备冲进去救人,手下人都劝他别太冒险,可曹仁就是不听。他带着几十个随从,毫不犹豫地穿上铠甲就往上冲。经过一场血战,曹仁成功救出了牛金,但发现还有自己的士兵被困在里面,于是他又杀了个回马枪,直到把所有魏兵都救出来。这一仗打得,全军上下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,连曹操都夸他英勇,封他为安平亭侯。
建安二十四年那会儿,关羽带兵把樊城给围了,还用水淹了曹操的七支军队,连大将于禁都被抓了。曹仁呢,就带着几千人马死守樊城。那时候,洪水离城墙就差那么一点点,城里粮食也快没了,关羽还坐着船猛攻。可曹仁真是个硬汉,他鼓舞大家,说要跟大家一起拼到底,守住这座城。最后,他们真的挺到了徐晃带援军来救的那一天。
曹仁是曹魏的一名大将,他总是在战场上给大家打气,让军心稳住。在建安三年的时候,曹操被张绣追赶,打了败仗,大家的情绪都很低落。就在这时,曹仁站出来鼓舞士兵们勇敢战斗,最后成功地把敌人给打退了。
说到打仗的成绩,张辽比曹仁要好,但如果比个人勇猛,曹仁却超过了在合肥之战中大放异彩的张辽。裴松之曾说:“曹大司马的勇猛,连古代的勇士孟贲、夏育都比不上,张辽只能排在他后面。”
曹洪是曹仁的亲堂弟,也是曹魏的一位大名鼎鼎的将军,还是八虎骑中的一员。他跟着曹操一路追到荥阳去打董卓,结果曹军被董卓手下的大将徐荣打败了。曹操没了马,曹洪豁出命把自己的马给曹操骑,救了他一命。后来,他又跟着军队打了很多仗,消灭了黄巾军、张邈,打败了吕布、袁绍,立下了不少战功。曹丕做了皇帝后,封他为卫将军,后来又升他做骠骑将军,还赐他野王侯的爵位。曹洪家里很有钱,但特别小气。有一次他犯了罪,眼看就要被杀头了,幸好卞太后帮他求情,他才捡回一条命。
【九、折可存、折可适兄弟】
折家将总共传了八代人,从唐朝末年的折宗本一直到北宋末年的折彦质,历经快两百年,真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武将世家。
折家将里有很多兄弟,折可存和折可适只是其中的两个。
他们俩都是折克行的儿子。折可存跟着童贯一起去平定过方腊和宋江的起义;而折可适勇猛又聪明,他跟随种谔打败过十万羌夏联军。
另外还有折德扆和折德愿两兄弟,他们俩从小就参军打仗,因为勇猛善战而出名。到了北宋刚开始那会儿,这两兄弟守着府州,多次打败契丹军队,杀了他们不少将领。
折御勋和折御卿是折德扆的两个儿子。折德扆去世后,折御勋就当上了泰宁军节度使,他多次打仗都立了功。而折御卿呢,他被封为永安军节度使,曾经把契丹的大将韩德威打得大败,还杀了五千多名敌人。
折御卿有三个儿子,分别是折惟信、折惟昌和折惟忠。折惟信打仗特别勇猛,折惟忠擅长管理军队,而折惟昌既聪明又勇敢。折惟信和折惟昌都在战场上牺牲了,折惟忠也是在担任永安军节度使的时候去世的。
折家世世代代在府州当刺史,超过了200年。折家的男儿几乎都上过战场,打过抗辽和防西夏的仗。特别是西夏强大起来后,折家和西夏打了很久的苦仗,这也让折家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武将。人们常说:“宋朝的大将,一半是种家的,一半是折家的。”
大家还晓得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兄弟将军吗?
正好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配资炒股网股票-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