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子玉
宋金战争中的宋军暴露了种种短板,最终以靖康之耻的历史悲剧而告终。回顾这场战争,宋军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游牧骑兵压倒性的优势,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——宋朝的领导层始终保持惯性思维和旧有模式,而金军却展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,始终保持着“空杯心态”。
首先,我们来看一个事实。新兴的女真族虽然崛起迅速,战斗力强,但他们的优势几乎仅限于野外作战。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战斗技能,而与宋朝的文明化差距显而易见。金军对于城市攻坚战几乎没有任何实战经验,他们的作战能力主要来源于长年累月的狩猎活动,这种野外作战经验虽然深深植入他们的基因,但攻城战却完全陌生。
这一点,在太原攻防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——
从宣和七年(1125年)12月开始,金军围攻太原城,直到靖康元年(1126年)9月才最终攻破,整个过程长达260天。在这段时间里,金军几乎使出了所有可以想到的手段,却始终未能突破太原城墙,直到城内缺乏粮草、守军力竭才宣告败北。这说明,尽管宋军在战术上有不足,但在防守方面依然有可圈可点的表现,而金军的攻城能力显然远不如野战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即便在接下来的攻城战中,金军依旧损失惨重。粘罕进攻寿阳时损失了上万人,平定战中损失了三千人,而在与斡离不的合围战中,又有两三万金军伤亡。这些惨痛的经验反映出,金军在城市攻坚战方面依旧显得力不从心。
然而,到靖康元年(1126年)11月,粘罕在进攻怀州时,宋军守将霍安国惊讶地发现,金军不但使用了火炮等先进武器,还具备了多种攻城器械,这表明金军在攻城技术上已取得了显著突破。
这段时间内,金军不仅准备了大量的攻城器械,还进行了反复的技术改良。如果你能穿越回当时的金营,必定会惊讶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与宋军相当的攻城能力,甚至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宋朝。金军之所以能够迅速取得进展,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,不断总结和吸收战术经验。
与此相对,宋军却依然保持着老旧的应对策略。从第一次汴京之战结束后,李纲便提出了许多建议,其中一条尤为重要:在北方建立藩镇,并给予地方将领军政一体的权力。这一建议的核心是解决宋军指挥体系混乱和战斗力不足的问题。
然而,宋朝的君臣并未真正重视这一建议。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,尤其是宋朝对军事专权的敏感,他们始终未能按李纲的建议进行调整。李纲的建议被搁置,直到太原城失守后,宋钦宗才急忙采取措施,将全国划分为四个战区,并赋予相应的军事、财权、政权,这才勉强开始应对金军的进一步进攻。
然而,时机已经错过。第二次汴京之战爆发时,宋钦宗依然执着于陈旧的管理模式,任命了大量官员,却未能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。这种臃肿的组织架构导致了决策上的缓慢和混乱,甚至在紧急情况下,宋朝的官员还因责任划分问题产生争执,导致军火资源无法及时调配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,宋朝兵部和枢密院就五百门大炮的管理问题争执不下,导致金军能够毫无阻碍地攻占刘家寺,并将炮火指向汴梁城。
金军在组织和指挥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效率——在第一次汴京之战后,金军立刻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,设立了元帅府,分配了东西两路军的指挥工作,使得军队指挥更加协调和迅速。这种效率无疑为金军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
与金军的高效相比,宋朝的制度则暴露了严重的弊端。赵匡胤设计的制度在平时看似行之有效,但在遭遇重大危机时,迅速显现出其制度上的局限性。这种庞大、互相制约的官僚体制,实际上成了宋朝灭亡的加速器。
更为明显的是,金军的学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战术和军事组织上,还包括对文化和礼仪的迅速吸收。宣和五年(1123年),宋朝使者惊讶地发现,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礼仪体系,展现出与他们原始部落时期截然不同的文明面貌。而这些礼仪的学习,正是通过辽国的投降者得以实现。金朝的皇帝以前甚至连固定住所都没有,然而几年后,他们的宫殿和接待设施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。
相比之下,宋朝的君臣在面对金军的高效组织和灵活应变时显得迟钝无比。在汴京陷落后,宋朝的官员仍然在为金国的领导人是斡离不还是粘罕而争论不休,完全未能认识到金军已经成为一支极其成熟且充满活力的军队。甚至在金军要求《资治通鉴》等书籍时,宋朝却未能及时作出回应,显示出宋朝在文化和思想上的固步自封。
总体而言,宋朝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军事上的劣势,还因为他们未能适时调整制度和策略,最终被金军超越。金国的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,是宋朝无法匹敌的致命缺陷。金军的进步,恰恰展示了“空杯心态”的威力,而宋朝的停滞不前,则加速了它的灭亡。
写文不易,看完记得点个“赞”。谢谢!
发布于:天津市正好配资-配资杠杆之家-配资炒股网股票-配资实盘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